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举行  12篇优秀论文获奖

    首次在对外传播研究领域召开的最具权威和影响的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2009年11月26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中宣部副部长、大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蔡名照,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为评选出的12篇优秀论文的作者颁奖。

    大会设32人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我国新时期传播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推荐和评审大会宣讲论文及优秀论文,担任大会分论坛主持人或论文评议人。

    本届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共征集论文160篇,选题涉及新时期软实力、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力、现代传播体系和媒体建设的各个方面。经专家委员会评选出优秀论文12篇。以下是获奖优秀论文及摘要:

    1、《如何从跨文化传播视野观察中国传媒市场的博弈并提高中国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作者:姜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副主任,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外资传媒(或者境外传媒)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迄今历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变迁过程,而且也深度卷入这样的过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即在长期关注海外传媒进入中国的历程基础上,对这样的“进入”过程进行全景式的扫描,概括出进入过程的核心特点,分析其对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乃至对中国整体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在思考借鉴海外传媒对我们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着重探讨在保持中国传媒业健康持续发展,确保中国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如何应对海外传媒进入中国的不利影响,以及在这样的应对过程中,国有传媒集团如何处理好和民营传媒集团的关系,究竟是“合纵”,还是“连横”?与谁合纵?与谁连横。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战略目标下,中国传媒业下一步的发展对策提出对策建议。

    2、《War 2.0: 重大事件对外传播与社会化媒体的“初体验”——铸铅行动YouTube以军频道实证研究与启示》

    作者:金苗(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摘要:2008年末,以军在YouTube上开设频道实施铸铅行动战时新闻发布,成为首支在军事行动中官方运用此类社会化媒体的军队。通过采用内容分析、用户分析和舆情分析等网络传播研究方法对这一典型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可知,以军YouTube频道战时新闻发布的传播意图多重且相对鲜明、传播战略规律但略显粗放、传播样式多样而过于单向,传播效果反响热烈但结果意外。作为重大事件新闻发布的新领域,社会化媒体具有新兴媒体和跨国媒体的双重身份,它拥有超能量的同时又弊端丛现。对YouTube以军频道的实证研究可为新媒体环境下拓展重大事件对外传播和新闻发布领域带来应用性启示。

    3、《我国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框架研究》

    作者:柯惠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旭辉、李海春、田 卉

    摘要:对外传播效果评估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研究课题,之前并没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同时结合对多名从事传播学、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从事媒介对外宣传工作的专家领导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一个我国媒介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框架,包括:对外传播的过程、对外传播效果的评估标准、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的操作体系等。这其中探讨的重点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甄选,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同时配合其它必要手段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

    4、《融合与渗透: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和我们的机遇》

    作者: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本文从由新一代互联网推动的媒体融合趋势出发,结合近年来的互联网国际传播案例以及国际知名媒体的新媒体实践,分析了国际传播在新时代具有的新特征,即国际传播主体、内容、对象和效果的融合。作者认为,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深化,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必将通过媒体融合手段加强其国际传播,这将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对此,笔者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革新观念、勇于创新;在传播技术上也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性媒体;和着力培养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报道和研究的国际传播人才四个方面。作者认为,我国亟待加强互联网上的国际传播和制定一个更为清晰的战略。

    5、《中国与其他东亚四国电视传媒文化传播策略比较研究》

    作者:刘琛(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硬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软实力的自然增强。只有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时,其软实力才会真正提升。为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和创造这种文化的历史需要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但前提是,这种交流应该是和而不同的。本研究以政治、经济背景各异且极具代表性的东亚五国(中国、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为样本,对其电视传媒的文化规避策略进行比较评价,并据此分析在文化规避中国在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对外传播时应重视的三个基本问题。

    6、《我国西藏问题在德国传播现状之严峻:对2008-2009年相关报道分析》

    作者:王异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张晓玮、何苏鸣、丁洁、江晓川

    摘要:本文对中国西藏问题在德国三大纸质媒体《世界报》Die Welt、《南德意志报》Sueddeutsche Zeitung、《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以及两大特殊报纸《图片报》Bild和《时代报》Die Zeit的报道进行分析,时间为2008年3月1日-2009年3月15日,发现五大报对中国西藏问题都表现了“超常的关注”,报道量惊人,在一年零十四天,共379天的报道中,报道量为平均每日3.5篇至0.5篇不等;对德国两大杂志《镜报》和《焦点》进行分析,表明同样的问题。最后以五大纸质报中的《世界报》为个案进行具体内容分析,发现有关中国西藏问题的负面报道达到51.9%,正面报道只有1.9%,其他为中性和不可分类报道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西藏问题在德国传播现状极为严峻,急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7、《美国华人对华印象与中国对外传播策略——基于美国百人会15年间调查数据的分析》

    作者:李宇(中央电视台海外新闻部记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美国百人会是美国华人的精英组织,该组织从1994年开始就有关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中美关系、华裔社会地位等问题开展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其中包括专门针对美国华裔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对于我国对外传播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对外传播鲜有大规模的海外受众调查、效果调查,而这些调查对于确定传播策略、传播技巧和传播内容等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8、《协作的能量:维基技术的本质及对新闻传播影响力建设的影响》

    作者: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摘要:维基技术影响着新闻传播,推进着公民报道时代的到来。公众将越来越多在加入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他们将在新闻的发现、细节的描述、背景的开掘、意义的分析等涉及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注入他们的能量。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全程参与,将会极大地制约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偏见与误差,让新闻报道更准确、更均衡、更公正、更深刻。在这样的趋势下,着眼于传统媒体不同形态所做的专业分工,着眼于一则报道、一个版面、一个节目、一个媒体的管理方式,着眼于新闻工作者个体报道技能培养的传统新闻教育体系都必然发生改变。

    9、《摆脱困局:对“后达赖时代”涉藏传播机遇与思路的思考》

    作者:王家全(新华社对外部发稿中心副主任)

    摘要:本文提出了“后达赖时代”的概念,并认为这一“时代”可以成为中国涉藏传播摆脱被动局面的战略机遇期,应该未雨绸缪,充分准备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这一判断基础上,本文还就涉藏传播的国家战略规划、公关意识、统筹内外传播以抗击“策反”、议程设置以及班禅的形象塑造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10、《跨文化传播理论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价值——以龙在我国与dragon在英美的文化差异为例》

    作者:关世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本文以中国“龙”字和目前英美对应的译文 “dragon”为个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的“龙”和英美的“dragon”在各自的文化码本中,本是起源不同、文化内涵中善恶决然相反的文化符号,却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张冠李戴、混为一谈。中国的龙被作为当今代表中国的符号之一,其编码中“祥瑞”含义在西方被解码成“罪恶”的象征。这一现状对当今我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吸引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避免这一状况的延续,作者提出建议:将中国“龙”字音译成英文的“loong”,将英文dragon翻译成“罪根兽”;其他源于希腊文drakõn的所有译为“龙”的西文词,依此办法修改。

    11、《对外传播符号转换与重要词语翻译》

    作者:王平兴(新华社/中央编译局(应聘)高级编辑)

    摘要:传播是通过共通的符号系统实现意义和信息的交流。对外传播工作担负着向外部世界说明中国、实现并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的重任。由于语言、文化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原因,境外受众对中国各方面情况不甚了解甚至是很不了解,因此对外传播工作先要进行符号转换,才能向受众传递信息,介绍中国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和中国的国情。如何把中国的政治话语通过翻译转换成海外受众易于理解的符号,有效地传递它们所包含的重要政治信息,是对外传播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符合转换要避免引起误解,尽可能求同存异,要处理好翻译与理论的关系。

    12、《在服务中展开传播 在服务中实现引导》

    作者:宋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外宣办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摘要:宣传工作内外有别,对外宣传准确地说是对外传播,如何从实际出发,着力增强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求和不断实践的课题。近年来上海着眼于围绕大局,以服务统筹对外宣传,积极满足境外媒体和受众需求、回应关切,多元多样创新,楔入主流,在服务中展开传播,在服务中实现引导,以有效传播促有效引导,踏雪无痕、润物无声,取得了较有深度的外宣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电邮:cicszbs@yahoo.com.cn 电话(86-10)68995925